课程附件资料 下载

课程简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该视频课程和模型的特点如下: (1)一维冻土模型。 (2)考虑冰透镜体及其水分阻隔效应。 (3)全面考虑了热-水-力耦合作用。 (4)采用孔隙比的变化来描述水分场的变化。 (5)与C-07冻土模型相比,采用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。不同点主要体现在:主控方程、含冰量计算、考虑冰透镜体、渗透系数、与力学场的耦合等方面。 (6)采用Comsol 6.2版本。 (7)文献解读+方程详解+操作建模。
15*******48
博士你好,如何考虑非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冻融问题呢?也会生成透镜体吗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这个课程模型是考虑饱和条件的,它对应的非饱和条件的模型,有相应文献,我在技术论坛上传了两篇文献,主贴时间:2024-09-24 14:27。非饱和条件也会形成透镜体。
    2025-01-20
2025-01-20
13*******08
老师您好,请问一下,这个模型可以做成二维路基效果吗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可以啊,你只要把视频看完,原理方程搞清楚了,理论上来讲,任何二维模型都可以。只不过如果是复杂几何的二维模型,收敛性会困难些。但是如果理论搞透彻了,如何去简化,就会游刃有余。欢迎在技术论坛交流你的建模经验和问题诉求。
    2024-12-27
2024-12-27
岩土**
欢迎在技术论坛发帖交流本课程模型的疑问,以及相关模型的问题,专人回复,提交即发布,无需审核。 [回复]
2024-11-27
13*******46
可以把这模型的应力和变形部分,嫁接到C-07模型吗?我感觉这个模型的冻胀应力和变形理论还是比较严谨的。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这个理论上是可以的,这样一结合,新的模型就诞生了,可以发篇好文章了。
    2024-10-27
  • 岩土新君:欢迎在技术论坛分享新模型成果。
    2024-10-27
2024-10-27
Li******ao
感谢老师精彩的讲解。我想请教一下岩土新君老师,为什么透镜体不是在靠近冷端形成,而是在靠近中间且偏下的地方形成呢?不是冷端附近温度更低吗?且最先冻结吗?谢谢老师指点!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估计很多人都有疑问,也很有代表性。这个是挺有意思的,看完视频你就会有所顿悟。我先跟你讲讲。冷端虽然温度最低,也最先结冰,但是不要忘了,由于它最先结冰,导致渗透率近乎为零,下面的水补不上去,所以无法让孔隙内的含冰量继续增大。而中间存在某个地方,温度不是特别低,由于下面的补水,这个地方聚集了丰富的孔隙水,甚至孔隙水的含量超过了原来的(都是饱和,但是水多了就孔隙体积膨胀),这个地方一旦温度低于冰点,它的含冰量就会很大。可以通过含水量的图就明白,一般在含水量比较高的地方,就容易形成冰透镜体。欢迎在
    2024-10-19
  • 岩土新君:欢迎在我们论坛深入交流!
    2024-10-19
2024-10-19
Wa*******ng
老师,这个冻胀模型,可以做融化过程吗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可以啊,作者有做过融化过程,我把相关参考文献放在技术论坛中,2024-09-24 14:27的那个帖子。冻融循环都可以尝试。
    2024-10-17
2024-10-17
18*******67
请问这个模型能扩展到三维吗,我想做三维路基冻胀模拟。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不管什么维度,其实基本理论方程是差不多的,位移的区别就是空间偏导。一维、二维、三维都可以扩展。多个维度的话,模型精细度需要更高点。
    2024-10-16
  • We****Li:但是这个模型实际拓展的话孔压该如何引入方程呢,感觉到二维都有些困难
    2024-12-11
  • 岩土新君:孔压直接给出了表达式啊,在变量里面。扩展到二维模型没有任何难度。只是数学收敛上可能需要调试。理论公式方面不存在问题。前提是你得搞懂Comsol的PDE建模思维。
    2024-12-12
2024-10-16
58****82
老师您好,请问这个模型的含水量变化是正常的吗,就是水结冰后,含水量的变化,是否是守恒的,另外,能否统计底部一共补了多少水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这个是正常的,水分的迁移是质量守恒的。水分迁移方程来自文献公式42,质量守恒方程。另外,底部补水的量,也可以通过监测统计出来。具体可以在论坛里面深入交流。
    2024-10-15
2024-10-15
18*******26
这个模型能用于路基边坡冻胀模拟吗?有荷载条件下的冻胀模拟。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可以的,把一维模型拓展到二维模型即可,扩展到三维也行。你自己建模如果遇到问题,或者建成了有好的经验,也可以在论坛里面交流。
    2024-10-05
2024-10-05
15*******59
博士,你好!请问一下,这个透镜体的分布位置和高度,以及中间的条带分布,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我感觉跟渗透系数关系比较大,还有就是冰透镜体形成的极限孔隙比e_sep。其中,渗透系数的影响比较大,它的表达式也比较复杂,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表达式,欢迎在论坛深入讨论交流。
    2024-10-04
2024-10-04
13*******32
水分场方程是不是可以用含冰量Si作为主变量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不建议。Si有关于温度的表达式,它是跟温度相关。孔隙比它连接了各种变量,特别是水分场的相关变量,所以用e作为水分场方程的主变量比较合适。可以仔细看看视频,特别是关于水分场方程的讲解。
    2024-10-02
2024-10-02
Dr***ng
博士你好,请问怎么设置能让计算时间缩短一些呢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首先,这种模型它的步时不易过大,过大容易造成较大误差。如果实在想让它算的快一点,可以在求解器中调整相对容差和绝对容差。另外,全耦合的非线性求解方法我选的自动高度非线性,你可以试试固定,固定要快很多。你可以把你调试的经验和结果在我们论坛里面给大家总结分享一下,大家共同提高。
    2024-09-30
2024-09-30
13*******38
请问这个模型可以考虑融化固结过程吗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理论上是可以做的,不过我没去做融化。文献作者其实有做融化固结,相关文献和内容我发布在论坛中。
    2024-09-29
2024-09-29
15*******41
老师,这两个控制方程可以用系数型偏微分方程求解吧。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可以啊。
    2024-09-28
2024-09-28
18*******61
您好,刚刚看完了您的视频,想问您一个问题,为什么上下同样是控制孔隙比边界,只有底部补水呢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上边界是零下3摄氏度,处于冻结状态,渗透率很低。尽管没有形成透镜体阻隔,但是渗透率还是随含冰量变化。而下边界是1摄氏度,没有冻结,渗透率没有减小,水分在压力差的作用下,会往上迁移。
    2024-09-28
2024-09-28
LP****95
看到过很多大牛发过类似模型的top文章,我先学这个模型吧,后面相关文献有不董的地方还请赐教。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仔细看,结合模型源文件。类似的文献,有疑问也可以在论坛里交流,描述详细些,交流效果更好。
    2024-09-27
2024-09-27
18*******68
老师好,您视频做的很不错,我想问一下,透镜体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含冰量过大还是孔隙比过大呢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冰透镜体的产生其实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准则。可以参考文献作者其它文章,或者其它文献的描述。这里我引用一下。有学者认为当温度降低一定值,透镜体开始产生,再降到一定值,停止生长。有学者认为,认为当孔隙压力等于总应力时,即有效应力为零时,透镜体产生。有学者认为,当孔隙压力达到总应力与分离压力之和时,冰透镜体产生。作者认为,当孔隙比超过某值后,孔隙冰互相连通形成一个整体,此时冰透镜体产生。具体,我们可以在论坛进一步讨论。
    2024-09-26
2024-09-26
13*******86
课程讲的非常详细,感谢老师,学到了很多。老师,请问一下,可不可以考虑孔隙中含有空气的非饱和情况呢。感谢。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我在技术论坛里面上传了2篇关于非饱和模型的文献,你可以参考。发帖时间:2024-09-24 14:27。
    2024-09-24
2024-09-24
13*******31
刚刚买了,请问一下可以做成二维的吗? [回复]

    用户回复:

  • 岩土新君:我在视频中有讲,可以的,建议先做规则的二维土柱,再做复杂二维。另外,做二维的时候,要特别注意,求解器这块好好看看,网格画细点,二维宽度稍微大点。我建议先把一维的视频看完,看透彻,原理搞得清清楚楚,再尝试变换模型。
    2024-09-23
2024-09-23
C-23:考虑冰透镜体的热-水-力耦合冻土模型
播放次数:707
¥299.00
可用限时积分: 0

折合: 0

可用总积分: 0

折合: 0

收藏
分享
岩土新君

学历:博士

研究方向:岩土多物理场耦合;岩土多孔/裂隙渗流;滑坡动力学;岩土工程支护

相关课程推荐
A-01:Abaqus-岩土零基础入门之边坡稳定性计算

1、本次课程视频主要针对岩土专业的Abaqus初学者,从零基础开始,通过一步一步操作讲解,实现零基础建模,最终掌握Abaqus的精髓。 2、本次课程以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稳定性为例,详细地给大家演示如何从CAD几何模型导入,到Abaqus中建模,计算,以及对结果的解读,后处理,结果输出等。

Geo-01-THMD热-流-固-损伤耦合模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课程特点: 1、THMD温度场-应力场-压力场-损伤场耦合。 2、通过损伤描述压裂液作用下的裂缝扩展。 3、温度的变化影响渗流与损伤。 4、裂缝的扩展影响渗流、温度和应力。 5、各物理场之间相互耦合。 6、Comsol内置接口建模。 7、SCI文献解读+接口详细讲解+操作演示。 8、软件采用的6.2版本。 9、课程和模型任何疑问和问题,均可在课程技术论坛交流答疑,专人回复。

A-17:地震动力作用下考虑粘弹性边界的地基与边坡动力学模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本课程和模型特点:1、地震动力作用下考虑粘弹性边界。 2、地基模型与边坡模型。 3、理论原理讲解+建模操作演示。 4、考虑了初始地应力平衡。 5、考虑了静动边界转化。 6、对建模操作流程做了详细总结。 7、视频建模全程录制,可跟做。 8、附Abaqus模型源文件、MATLAB源文件及相关参考文献。

C-11:Comsol大尺度多土层复杂边坡降雨+强度折减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本课程和模型特点:(1)在Comsol中实现非饱和土边坡降雨渗流-应力-变形耦合; (2)实现利用强度折减法计算降雨后的边坡稳定系数; (3)构建大尺度多土层复杂边坡模型:工程应用; (4)掌握固体力学与非饱和渗流原理。

Geo-05:三维裂隙岩体注浆封孔(悬浮颗粒沉积)模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该模型和课程的特点如下: (1)三维裂隙岩体注浆封孔。 (2)浆液悬浮颗粒在裂隙中沉积。 (3)控制方程包括悬浮颗粒C、沉积颗粒S和浆液流速U。 (4)基于连续介质理论考虑悬浮颗粒和裂隙。 (5)采用微元体构建方程。 (6)文献解读+方程详解+操作建模。 (7)软件采用的6.2版本。 (8)课程和模型任何疑问和问题,均可在课程技术论坛交流答疑,专人回复。

Z-01:太沙基饱和土固结理论-解析解-数值解-Matlab-Comsol-Abaqus-巅峰对决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本课程和模型特点:1、对太沙基一维饱和土固结理论的推导做了详细讲解。 2、在Matlab中求解饱和土固结模型的解析解。 3、在Comsol中求解了饱和土固结模型的数值解。 4、在Abaqus中求解了饱和土固结模型的数值解。 5、将Matlab、Comsol、Abaqus中的数据结果汇总到Origin中作图对比。 6、浅谈饱和土固结理论在Matlab、Comsol、Abaqus中实现的优缺点,以及软件本身使用的一点感受。 7、建模step

C-09:Comsol裂隙岩体边坡双重介质(孔隙+裂隙)渗流应力耦合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本课程和模型特点:1、裂隙岩体边坡+双重介质渗流(孔隙+裂隙)+渗流应力耦合; 2、模拟多组复杂裂隙的渗流; 3、考虑裂隙渗流与岩块渗流之间相互影响; 4、模拟孔隙、裂隙渗流对岩体变形的影响,以及岩体变形对双重介质渗流的影响,实现双向耦合; 5、详细讲解了双重介质渗流控制方程,从基本原理上掌握该模型; 6、详细讲解了在Comsol中构建双重介质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的每一个细节,可根据视频讲解自行构建模型。

Geo-06:非饱和多孔介质中NAPL入渗的水-油-气三相流模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课程和模型特点: (1)考虑非水相流体(油相)入渗的油-水-气三相流模型。 (2)模型包括非饱和区和饱和区,油相自非饱和区入渗自饱和区。 (3)密度较小的油相最终浮在水相表面。 (4)本课程包括4个模型,分别是二维模型,二维含低渗层阻隔模型,三维模型,三维含低渗层阻隔模型。 (5)实现低渗层阻隔油相下渗,避免地下水体污染的效果。 (6)课程和模型任何疑问和问题,均可在课程技术论坛交流答疑,专人回复。

C-21:降雨条件下复杂滑坡渗流稳定性研究模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模型特点: 1、复杂滑坡结构。 2、VG非饱和渗流。 3、渗流-应力耦合。 4、强度折减稳定性计算。 5、入渗边界为流量-压力自由转换。 6、自由渗出边界与压力成正比。 课程特点: 文献解读+控制方程+模型详解+操作建模。

C-20:考虑流量与压力边界自动转换的降雨入渗模型

购买课程后,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,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。模型特点: 1、VG非饱和渗流。 2、土柱降雨入渗。 3、入渗边界为流量-压力自由转换。 4、自由渗出边界与压力成正比。 课程特点:文献解读+控制方程+模型详解+操作建模。